大丑嘴化虚为实写愁绪千家诗词

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 http://www.xxzywj.com/m/

化虚为实写愁绪

大丑嘴

愁,这种情绪,可感觉而不可捉摸,可意会而难以言传。前人为表达这种情感,总是采用多种艺术手段,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,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,使这种虚的东西变得实实在在,可感可知,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愁绪悲哀。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法就是“化虚为实”。

一.将“愁情”化为有形态有动势之形象

1.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!(李煜《乌夜啼》)

李煜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六字就将离愁之纷乱繁杂写出。如果是一团乱麻,尚可斩断尚可理清,而这纷乱的离愁,却是斩不断、理不顺的。李煜的愁更甚于一团乱麻。

2.遥岑共目,献愁共恨,玉簪螺髻。(宋·辛弃疾《水龙吟》)

3.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。(唐·李白《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》)

辛词写愁,遥望山峦,山峦像美人的玉簪螺髻,不是赏心悦目而是添愁惹恨的了。

李诗写愁,虽用的是比兴手法,却也使人联想到愁就像那水一样,用利剑断不开,烈酒也销不化。

李诗辛词中,见水是愁,见山也是愁。

4.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(南唐·李煜《虞美人》)

后主李煜成为宋太宗的阶下囚,过着以泪洗面的悲愁生活,诗中抒发故园之思,家国之痛,发自肺腑,哀婉动人,可谓是字字血泪,句句玑珠。其词艺术价值极高。这两句写愁,用夸张、比喻手法,化抽象为具体,化无形为有形,将“愁”之多之浓之绵绵无尽,生动而准确地表现出来。愁有几多?“恰似一江春水”!“一江”本已足矣,意犹不尽,意犹不足,用“向东流”写之,以江水的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之势来形容“愁绪”的滚滚而来绵绵无尽,更赋于了“愁情”以动感。“春水”二字有何妙用?怎不用秋水?因为秋水明澈而消瘦;而春暖雪化,江河渐肥,水势愈浩。此“愁”无计可消除!哪里消除得了?如一江春水浩浩而来。“向东流”,意为江水无尽,忧愁亦无尽,真可谓“此恨绵绵无绝期”!

另外一点,这个句式也很有意味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这个设问句,上句七字,下句九字,一气读下来,气息拉长,这哀愁无穷无尽的感觉就出来了。

二.把“愁绪”化成有颜色有数量的事物

若问闲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。(宋·贺铸《青玉案》)

贺铸用三种景物共同写闲愁,是博喻手法。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”,都突出了愁多愁浓。

且看,“烟草”一词,既写实又写感觉:一望无际的碧草,极目处,绿烟氤氲。可以肯定,这草不是早春之草,也不是萧索之秋草;而应当是暮春初夏之草。否则,不能形容“愁”多。用“一川”者,极写“愁绪”,“愁绪”平铺开来,有如“一川”之多呀。

古诗中常用“草”来写“离愁、乡愁”,如“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”(崔颢《黄鹤楼》)写思乡之愁,“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”(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)写离别之愁;“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”(苏轼《蝶恋花》)写伤春之情。

“风絮”即风中飘扬的柳絮(也称“杨花”),“闲愁”像整个古城中漫天飞舞的柳絮,这“愁”仿佛是半空中来的呀!“烟草”之比拟,尚为静态中带一点迷离闲雅的情致;而“风絮”之比拟,更增添了迷茫无助之感。

第三个比喻,“梅子黄时雨”,在江南居住过的人都知道,梅雨一来,一下就是一两个月,而且雨量丰沛,江河暴涨(“黄梅时节家家雨”)。仰首望去,倾盆大雨“扯天扯地”的,整个天地间都是白茫茫一片混沌。用它来形容“愁”,还能觉得空泛吗?在梅雨季节里的人还有这样的感觉,就是“特别愁烦”!

这三个比喻,“烟草”是绿,“风絮”如雪,“梅子”转黄,这“愁”本无颜色,但因为喻体所具的特性,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相关联的印象,使本体之“愁”也染上了“色彩”!

所以,三个比喻,虽然都是为写“闲愁”而设,却是由低到高、从轻至重,由平面到立体,由静态到动态安排层次的。创造出“愁”的意境一层深似一层!

三.将“愁心”拟为沉重难负的东西

1.春愁离恨重于山,不信马儿驮得起(宋·石孝友《玉楼春》)

2.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,几多愁。(宋·李清照《武陵春》)

3.驴鞭半袅,吟肩双耸,休问离愁轻重,向只马儿驮也驮不动。(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)

4.[收尾]四围山色中,一鞭残照里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,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?(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·哭宴(长亭送别)》)

以上四家写“愁”,有一个共同点,都将“愁”化为沉甸甸的东西,车马舟船都载不动,使这“愁”不仅是形象可感,更突出了愁浓之难遣、愁重之难负!幸好古代没有火车轮船,如果有,恐怕火车甚至航空母舰也承载不动!

总之,古人笔下的“愁”似乎染上了青草的色彩,更似青草一样繁茂,一样漫漫到天涯!古人笔下的“愁”似乎着上了柳絮飘飞的意态,更似柳絮一样轻盈弥漫!那些“愁”像一团乱麻,像山峦,如螺、如髻,似山,似水。那些“愁”,马儿驮不起、舟儿载不动、车儿乘不起。这样,缥缈无形的“愁绪”,在古诗人的笔下就具备了形、色、态,也有了数量与重量;这各种各样的“愁绪”经过诗人之手,就变得如此鲜明如此沉重,产生了强烈的感觉冲击力: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”!

作者简介:

唐巢中,网名大丑嘴男,汉族,年9月出生。乡村教师,古典文学爱好者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dwyus.com/afhhy/8368.html


当前时间: